侯山分东、西侯山,雄踞于巩义城东,大峪沟镇北部。中间有董陵村,南接将军岭村,西瞰王河村、柏林村,北麓有杏花村、韩閁村,海拔分别为593米、481米。
侯山的得名由来已久。历史上,写到侯山的典籍颇多。北魏卢元明《侯山记》曰:“汉有王元者,隐于此山。”明曹学佺《舆地名胜志》云:“侯山在巩县东南二十五里。汉有王彦者,隐于此山,就而封侯,至今指所居为王彦崖。”清乾隆十年《巩县志》载:“西为侯山,汉王玄隐于此,封隐侯,故名。汉相董、项二墓,汉将岑彭墓俱在。”……
以上引文,都是写侯山,并且都说侯山的得名与一位隐者有关,但名字不同。其实元、彦、玄三字,古时谐音,可通假,因此王元、王彦、王玄实为一人。侯山,俗写作猴山,有人说它远望高峻如猴,其实不论从哪个方向,都看不出有像猴的样子,是“侯”字之误传。
2006年《郑州日报》郑州地理栏目载文《侯山》中写道:“东侯山和西侯山中间的董陵、贺沟是一小川地,自古人称王元地。王元是汉时有名的隐士,知识渊博,看破红尘,选中这块宝地,结庐定居。当时皇上得知王元这个人才,多次请他出山治理国事,均被王元拒绝。但皇上没有放弃对他的器重,就山封侯,希望他能为国效力。王元隐居这山中,百姓受益匪浅。从此,这里的山叫侯山,王元居住过的这块宝地叫王元地。卢元明的《侯山记》有详细记载。”
侯山既是历史名山,又是战略要地。侯山及周围各山岭,都有雄关隘口,可谓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,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虎牢关以东是郑州平原,黑石关以西是洛阳平川,南依嵩山、青龙山、伏山,北临黄河、洛水,实为老县城的东部屏障,地理位置相当重要。隋末李密率领义军攻占兴洛仓后,陈兵石子河西拒隋将刘长恭,又在侯山、横岭一线设伏兵,警戒虎牢关之守将裴仁基。清末,地方绅民为抵御捻军,修筑了长达几里的侯山石寨,如今寨门已毁,但寨墙基本完好,寨墙上的瞭望孔、射击孔分明可见。
东、西侯山山顶原有抗战时修建的炮楼各一座,不过并未使用过,上世纪60年代尚存,现已被毁,仅留底座石基。1945年夏,八路军巩县独立团和第五、六区区干队,曾在东侯山和伏山对巩县自卫团和汜水日伪军进行阻击战、埋伏战各一次。两次战斗虽说规模不大,但在群众中影响甚广。
侯山历来也是风景观光胜地。据清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和清已酉《巩县志》所载,侯山连接北面的横岭,“虽非高山大阜,但东西横拖如长虹”,多山坳,道崎岖,“有百花谷,绝壑深涧,亦险要之地”。传说中的“上天梯”、“石椅子”、“仙人洞”,以及“隐侯居址”等犹存。
西侯山南侧虽陡峭险竣,但爬上山顶,看到的却是芳草如茵的一片平地。这儿居住着董陵村第五村民组部分村民,有耕地百亩,长着各种材树5000多株、山果树32种4000余棵,山花、野菜、药材争奇斗艳,已被规划为侯山生态养殖区,准备放养牛、羊、鸡、鸭等。
西侯山东北山脚下的岭上有一大土冢,四棱台形,高约四五米,底边长有七八米,这就是《巩县志》中所说的“董相”的陵墓,可能已被盗过,据说内墙有壁画,人称董太师陵(疑为董贤,并非董卓),董陵村因此得名(另“项相”墓在项岭,“汉将岑彭”墓在岑彭沟)。
西侯山北部山坳有一棵古槐,胸围4.2米,通高15米以上,主干上分五杈,其中两杈已干枯坠地,另三杈分别指向东、南、北三个方向,仍枝繁叶茂,郁郁葱葱,傲插苍穹,可谓绝景。这儿属杏花村地域,原有村民居住,因交通不便,现已搬到山下。杏花村,是一道坎坎坷坷、弯弯曲曲,时宽时窄的十里山沟,故名屹嵺峪,俗称弯弯村。因原村名难写,且不雅,加之现在经济发展,道路畅通,杏花满岭,村貌焕然一新,进入新世纪后改为现名。